一把勺子,用完后還能吃,這種新鮮事,你見過嗎?重慶一女孩就辦到了,她組建團隊,研發出
純天然配方的可食用勺,并且還獲得了12項國內外專利,把勺子賣到了
美國。
“有6種口味,5種顏色,都是五谷雜糧,來嘗嘗。”說話的女孩叫陳宇晗,勺子的發明者。記者接過勺子,細細觀察,勺子質地光滑,勺柄堅硬無比。外觀看起來,跟普通的勺子無異。一口咬下去,脆脆的,還夾雜著植物的清香。
這些勺子由面粉、米粉、小米粉、蛋白等調和而成,不含人工添加劑。目前,已通過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測試,并取得了歐盟的質量標準認證。
一個在金融企業工作的女孩,緣何要辭職做“能吃的勺子”?陳宇晗坦言,不是突發奇想。這事要追溯到2016年,緣起一則新聞。新聞里講到一位印度的大叔為了環保,發明了可以吃的勺子。這讓陳宇晗特別好奇,隨即,她飛往印度,一探究竟。
“印度人吃飯很少用到餐具,可是卻發明了能食用的勺子。”觸動之余,陳宇晗心里也悄悄地萌生了這樣的想法。
于是,她組建團隊,把做配方的、做模具的以及食品研究的人才,聚攏在一起,成立重慶稷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,還與重慶的一所大學合作,學校安排食品工程和機械專業的老師進行指導。
做勺子看似簡單,實則不然。起初,整個團隊就因此碰了壁。上百斤的面粉、成千上萬次的反復試驗以及近百萬的投入,看不到丁點兒成效。起泡、開裂、質地不均勻、硬度不夠……大大小小的各種問題,接踵而至。一連串地打擊,讓陳宇晗差點放棄。
“塑料餐具污染大,制造成本雖低,但是處理塑料污染的成本卻很高,每年政府都會投入大量資金來解決塑料污染。”為了環保,陳宇晗及其團隊選擇了堅持。
研發負責人陳琳莉稱,勺子的配方從20種原材料里來選取,前后經歷了一年。一是為了口感更好,二是配方講究比例,需精確到零點零幾克,如果不能調到均衡值,那生產出來的勺子,就不合格。
配料、揉面、壓片、成型、烘培、脫模、冷卻……一把勺子最終成型,需10道工序。除配料外,最難的要屬成型。要讓勺子做出來的形狀更像勺子,模具至關重要。
“別看這個小小的模具,它的功能特別大。”在團隊里負責技術研發的周德和接過話匣子。此前,生產勺子的模具結構太單一,只有兩個零部件,會使得勺子質量不穩定,現在他研發出來的新型模具,可精確控制產品的成形外觀,讓勺子質量得到保障。
如今,技術壁壘被攻克,市場的測試訂單也不少。今年2月份,1000支勺子被投放到美國東部地區的部分酸奶店。一個月后,陳宇晗又接到了美國的訂單。
“我們現在主要做美國市場,預計今年底在重慶建廠。”陳宇晗告訴記者,建廠后,單線年產能可達1億支,達產產值超過一億元。下一步,還將研發可食用叉子,刀子,筷子,吸管等產品。
本文關鍵詞:美國 純天然 出口 勺子 重慶